-
(一月)張景皓教授團隊研究與預測如何控制可撓式奈米材料磁電效應
張景皓教授團隊研究卷式筒狀結構的高階二維超薄超晶格,並預測如何控制可撓式奈米材料的磁電效應。 發表在 Nanoscale Horizons (2023)。
-
(一月)陳岳男教授與陳則銘教授的聯合團隊研究自旋軌道耦合對近藤效應之操控及影響
陳岳男教授與陳則銘教授的聯合團隊研究自旋軌道耦合對近藤效應之操控及影響,探討此量子系統之傳輸行為。 發表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22)。
-
(二月)陳宜君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提出一種基於白雲母的複合薄膜異質結構,並試驗其可撓性及磁電性能
陳宜君教授和其研究團隊提出一種基於白雲母上的複合薄膜異質結構,具有可撓性及磁電性能,並試驗其耐久及磁電性能。 發表在 NPJ flexible electronics (2023)。
-
(二月)朱淑君教授以數位雷射產生及動態調控高階贋無繞射雷射光束
朱淑君教授的研究團隊透過空間光調變器以產生高階贋無繞射光束,並可控制所產生的無繞射光束光場。 發表在 Optics Express (2022)。
-
(三月)張泰榕教授團隊預測材料PdTe2在3層薄膜厚度下將打開狄拉克能隙,這將助益於其拓樸超導態的形成
張泰榕教授團隊預測材料PdTe2在3層薄膜厚度下將打開狄拉克能隙,這將有助於其中的自旋配對進而形成拓樸超導態。 發表在 Nano Letters (2023)。
-
(三月)陳宜君教授與清大合作團隊發現在鐵彈材料中引致壓電性的新機制
陳宜君教授與清大合作團隊利用奈米與原子尺度下的量測,發現在鐵彈材料中引致壓電性的新機制。 發表在 SMALL (2022)。
-
(四月)陳岳男教授團隊對一量子系統引入多個操縱性破壞通道進行量子疊加下再現原先系統的量子操縱性
陳岳男教授團隊利用多個操縱性破壞通道進行量子疊加,研究此疊加狀態可以再現原先系統中遭破壞的量子操縱性。 發表在 Physical Review A (2023)。
-
(四月)楊展其教授、陳宜君教授與陽明交通大學團隊合作發現控制反鐵磁材料自旋態的新方法
楊展其、陳宜君等教授合作研究,在一定條件下證明了鐵酸鉍薄膜的反鐵磁雙穩態可透過光學方法寫入並具有電讀取能力。 發表在 Advanced Materials (2022)。
-
(五月) Paul-Antoine Moreau教授跨國合作,開拓一全場同相成像系統
Paul-Antoine Moreau教授跨國合作提出一全場同相成像系統,能在短波紅外區域進行單光子級別的成像。 發表在 PNAS (2023)。
-
(五月)李君樂教授、探高團隊(TANGO)參與ZTF計畫發現目前軌道週期最短的黑寡婦脈衝星
李君樂教授透過「探高團隊(TANGO)」參與ZTF計畫,首次以可見光發現迄今已知軌道週期最短的黑寡婦脈衝星。 發表在 Nature(2022)。
-
(六月)邱奕儂教授與德國慕尼黑大學團隊合作,藉助觀測資料,並透過理論和模型對比研究宇宙暗能量
邱奕儂教授與德國慕尼黑大學團隊合作,結合兩大巡天計畫的觀測資料,透過理論和模型對比研究宇宙暗能量。 發表在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23)。
-
(六月)陳炳志教授與其團隊開發辨別閃電演算法,並分析ISUAL大量觀測數據中的強烈閃電
陳炳志教授與其團隊開發辨別閃電演算法,將ISUAL十二年間觀測到的高空短暫發光現象,辨識出其中的強烈閃電並作分析。 發表在 JGR Atmospheres(2022)。
-
(七月)梁永成教授團隊與其合作者研究量子關聯性在無信號關聯性集合邊界上的幾何結構
梁永成教授團隊與其合作者探討了在最簡單的貝爾實驗中,量子關聯性集合與無信號關聯性集合邊界上的幾何結構問題。 發表在 QUANTUM (2023)。
-
(七月)張泰榕教授與普林斯頓團隊合作,證實了α-Bi4Br4中高階拓樸態的存在
普林斯頓團隊以STM方法證實了張泰榕教授的理論預測,確定了α-Bi4Br4具有拓樸晶體絕緣態及高階拓樸態的存在。 發表在 Nature Materials (2022)。
-
(八月)呂欽山教授與團隊合作,以STM的穿隧電流對兩種過渡金屬二硫化物單層材料的能隙作調控
呂欽山教授及其合作團隊,針對兩種過渡金屬二硫化物單層材料,MoS2及PtTe2,以STM的技術調控並展示其能隙特性。 發表在 ACS NANO (2022)。
-
(九月)陳泉宏教授與合作者建構一可解釋微中子質量來源並提供暗物質粒子的有效模型
陳泉宏教授與其合作者建立一個合理有效的模型藉以同時解釋微中子質量的產生機制並能提供暗物質粒子。 發表在 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 (2022)。
-
(十月)黃榮俊教授團隊量測鐵磁金屬與拓樸絕緣體薄膜異質結構在室溫下的自旋電荷轉換效率
黃榮俊教授團隊以自旋幫浦技術量測NiFe和Bi2Se3的薄膜異質結構在室溫下的自旋電荷轉換,並插入銅層改善其轉換效率。 發表在 NANOMATERIALS (2022)。
-
(十一月)林明發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使用第一原理計算研究 Li6PS5Cl 化合物的電子和光學性質。
林明發教授團隊使用第一原理計算研究了化合物 Li6PS5Cl 特徵的物理及化學性質。 發表在 RSC Advances (2022)。
-
(十二月)羅光耀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利用二次諧波對磷摻雜矽超薄膜的摻雜濃度進行了非破壞性量測
羅光耀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利用內部發光並分析其電場誘導的二次諧波演化,對超薄膜的摻雜濃度進行了非破壞性量測。 發表在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2023)。
-
(十二月)張為民教授研究對有周期性驅動場的量子元件中無耗散局域束縛態的控制
張為民教授的團隊研究了存在無耗散局域束縛態的開放量子元件在周期性驅動場下的量子動力學及其應用價值。 發表在 Physical Review A (2021)。
-
(十一月) Prof. Moreau studies noise rejection in quantum imaging.
Prof. Moreau improves the denoising method in quantum imaging performace. The paper was published on Scientific Reports (2021).
-
(十月) 張書銓教授討論邊滲流理論中平均叢集數的精確解。
張書銓教授與合作者推導在無窮長條中,邊滲流理論中平均叢集數對邊佔有率的精確解析表示式。 發表在 Physical Review E (2021)。
-
(九月)黃榮俊教授與張泰榕教授發現二維銻烯拓樸化的現象
黃榮俊教授研究團隊與張泰榕教授共同研究利用氫離子蝕刻方式在拓樸絕緣體材料上製備出大面積的二維銻烯。 此研究成果發表於ACS NANO (2021).
-
(八月)蔡錦俊教授與合作者首次用實驗來研究氫化鈉的B1Π激態。
蔡錦俊教授與合作者首次以脈沖雷射誘發之螢光激發光譜法來研究氫化鈉的B1Π激態。 發表在 ACS OMEGA (2021)。
-
(七月)張泰榕教授與哈佛團隊合作,解析反鐵磁拓樸絕緣體薄膜的層狀霍爾效應。
張泰榕教授與哈佛團隊合作,解析反鐵磁拓樸絕緣體薄膜的層狀霍爾效應。 發表在 Nature (2021)。
-
(六月)呂欽山教授成長出高品質狄拉克半金屬單晶塊材
呂欽山教授與郭家農博士成長出高品質狄拉克半金屬單晶塊材,並參加國際合作。 發表在 ACS Catalysis (2021)。
-
(五月)苗舜培教授討論保角純量子的一環修正
苗舜培教授與合作者討論重力子在笛西特空間中對保角純量子的一環修正。 發表在 Physical Review D (2021)。
-
(二月) 陳則銘教授與張景皓教授開發新的量子特性半導體材料
陳則銘教授與張景皓教授開發新的半導體材料,可用於製造有奇異量子特性的嶄新電子元件。 發表於 Nature Electronic (2021)。
-
(四月)李君樂教授發現新的黑寡婦毫秒脈衝星
李君樂教授利用Fermi-LAT 及 Chandra 太空望遠鏡和 Gemini-North 光學望遠鏡找到了一顆新的黑寡婦脈衝星。 發表在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21)
-
(三月)林明發教授研究俱備金屬吸附及過渡金屬吸附之石墨烯奈米帶的多元現象
林明發教授與學生研究金屬及過渡金屬最外層軌道與碳蜂巢晶格之多重軌道鍵結,及其所主導的化學吸附特性。 發表于 Nanomaterials (2021)
-
(二月)李君樂教授利用X射線研究白矮星脈衝星
李君樂教授用X射線太空望遠鏡的觀測資料分析 AR Sco 白矮星脈衝星,指出X射線可能源自白矮星磁層中的同步輻射。 發表於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21)。
-
(一月)張烈錚教授與李民楷博士研究矽化錳奈米棒的成長機制與物理性質之控制
張烈錚教授與李民楷博士量測不同成長條件下矽化錳奈米棒的磁性差異。 發表在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21)
-
(十一月)Prof. Ming-Hao Liu studies on quantum transport of graphene..
Prof. Ming-Hao Liu contributed on quantum transport simulations of ferroelectricity in graphene. The paper was published on Nature (2020).
-
(七月)張泰榕教授找到一種新的拓樸籠目狀磁鐵
張泰榕教授與合作者藉由掃描穿隧顯微術找到一種新的拓樸籠目狀磁鐵,可以展現出內稟陳氏量子相位。 發表在 Nature (2020)。
-
(八月)梁永成教授討論量子理論的適用尺度
梁永成教授討論量子理論是否適用於包含觀測者在內的所有尺度。 發表於 Nature Physics (2020)。
-
(九月)陳岳男教授與古煥宇博士開發了量子裁判,並探討量子操縱性。
陳岳男教授與古煥宇博士開發了量子裁判操縱遊戲,並且在資源理論下探討量子操縱性。 發表在 npj Quantum Information (2020)。
-
(十月)呂欽山教授與長晶專家郭家農博士成長出高品質半導體單晶塊材
呂欽山教授與郭家農博士成長出高品質半導體單晶塊材,可開發出可以應用於人工智慧系統中的電子元件。 發表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
(十二月)楊展其教授與陳宜君教授在多鐵記憶體材料鐵酸鉍薄膜的光操控
楊展其教授與陳宜君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多鐵記憶體材料鐵酸鉍薄膜的光操控上有進一步的研究成果。 發表在 Advanced Materials (2020)。
-
呂欽山教授與實驗室之郭家農博士成功地成長高品質的Ce3Rh4Sn13單晶
並且與台大凝態中心及東華大學物理系研究團隊合作發現此樣品於室溫以上有一個二階結構性相變
-
黃榮俊教授及其研究團隊與合肥工業大學羅林保教授合作,合成了一種相當靈敏的寬帶鈣鈦礦光電探測器
結合拓撲絕緣體的鈣鈦礦光電探測器未來有望在寬帶和高性能光電做許多應用
-
張泰榕教授與MIT團隊合作,發現零磁場下的霍爾效應
傳統認知中,必須外加磁場(或參雜磁性物質)與電場才能觀察到霍爾效應。 張泰榕教授與MIT團隊合作,發現零磁場下的霍爾效應。